时间:2018-10-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那一片醉人的香

——池州散记

曹学林

  池州之行,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关于池州的城市,池州的山水,池州的人文,虽也留下了一点印象,但仍然是模糊的,零碎的。正如徐志摩诗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然而,我真的没带走什么吗?

  离开池州多日了,却总有一种味道挥之不去,仿佛还愈来愈浓郁,这是什么味道呢?

  哦,是一片醉人的香!

  池州,又叫秋浦,因一条贯穿南北的秋浦河而名。过去我隐约听说过,但具体它的方位,它的远近,我却从没留意过,更没想过它跟我还会有什么瓜葛。这次,池州市文广新局、文联、昭明文学艺术院联合举办首届“昭明文学奖”全国征文大赛,我的一篇小说有幸获奖,主办方负责人、著名作家阮德胜先生通知我去领奖,让我有了一次与它亲近的机会。

  百度池州,呀,我真是吃惊不小。池州位于安徽皖南山区,周朝时属扬州之域。而我所在的江苏泰州,历史上就一直属于扬州管辖,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从扬州版图上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级市。由此可见,在地缘上,我们属于“近亲”呢。再有,我曾   但,这也说明,池州,其实我与它早就有过神交。

  

  乘坐高铁,抵达池州,山水之城的气息扑面而来。那远处隐隐的青山黛色,那街市建筑透出的徽派风格,让我知道已然来到一个异乡之地。

  会议安排在池州宾馆,出租车将我送达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天欲下雨而未下,变得更加闷热,提上行李走进宾馆大堂,身上就汗涔涔的。工作人员迎上前,接过行李,领我到会务处报到,又带我去服务台办理入住手续,然后将我一直送到房间门口。

  我属于来得迟的,不少人早就到了。我进房间时,同住一室的耕夫先生已靠在床上休息。相互打过招呼后,耕夫先生建议我冲个热水澡。我本想洗洗脸、擦擦身,听他一说,可不是,索性洗个澡。打开水龙头,热气腾腾的流水哗哗而下,哇,真舒服,一路的风尘暑气都随流水冲走了,全身为之一爽。

  耕夫先生是来自湖北武汉的诗人、作家,还是一家国家级科技杂志的主编,这次他的小说获得“昭明文学奖”大奖。他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几,像篮球运动员,面部棱角分明,戴着一副眼镜,目光炯炯,有伟丈夫气概,然眉宇间透着和善、朴实,与“耕夫”之名极相谐和,所谓“名如其人”也。我心中油然而生亲近之感。

  当天晚上,主办方举行欢迎晚宴,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因文学而相聚到一起,简朴的餐厅内,甚是热闹。特别是请来非遗传承人、著名民歌手,演唱曾唱响中南海、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罗城民歌,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当地浓郁的风情和真挚的热忱。同桌坐在一起的,本都是陌生之人,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了,话匣打开了,很快就如老朋友似的,都熟识起来。

  这个夜晚,为池州而歌,为文学干杯!

  

  去石台大山富硒第一村采风,是组委会精心安排的项目。到池州后的第二天,我们一行20多人乘上一辆中巴,沿秋浦河边蜿蜒弯曲的公路,向石台县的大山深处驶去。

  之前我已知道,石台县是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的故里。但这次我不是来寻访一代先哲的踪迹,而是要到一个位于高山之巅的村庄。说是高山其实也不高,只有海拔一千几百米,它的名字叫大山村,藏在仙寓山深处。何谓仙寓山,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据传山上曾经出现过“七仙女下凡”的奇特天象。汽车沿着秋浦河一路向南前行,地势越来越高,山路越来越陡,透过车窗,见到的是云遮雾绕、苍翠葱郁的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看着山下静静流淌的秋浦河,我油然想起刚出发时阮德胜先生介绍的李白五游秋浦、写下《秋浦歌十七首》的故事。秋浦河里碧水悠悠,舟帆点点,我想,当年的李白,是乘着哪一艘舟船顺流南下,或溯流北上的呢?他在什么情况下吟咏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样的诗句的呢?为什么他的愁思那么长?他是因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痛苦、而不平吗?可是谁能理解他呢?我想,秋浦河理解!秋浦河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一生所志不遂、愁生白发的悲伤!然而,秋浦河又抚慰了他一颗忧愁憔悴的心,让它狂放自傲,独步风流!在秋浦河上,“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难怪,李白对秋浦情有独钟,那澄碧、温婉的秋浦河是他诗心歌魂的安妥之地啊!

  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石台县仙寓山镇大山村。从村口将军岭入内,山道曲折,溪流潺湲,古木森森,奇石兀立,云雾缥缈,俨如仙境。不远处一座山脉,若隐若现,似一条苍龙,盘踞于山脊之上,俯视着大山村落,庇佑着这里的村民,据说,那是大山村的“龙脉”。同行的诗人作家都像变成了小孩子一样,奔跑于栈道,嬉戏于山涧,或坐石上赏玩,或入水中探险。不得停歇的是掌中的手机,“咔嚓咔嚓”,摄不够多少风姿,多少奇景。沧溪河,是一条在山上流淌的河,其水清碧,可见游鱼。河畔一座古亭,上书“沧溪亭”,进入亭中,凉风习习,一股沧溪河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使人顿感凉爽之气。沿沧溪河边古木铺就的栈道前行,两岸重峦叠嶂,高耸云天,水流如神龙逶迤,忽而见首不见尾,忽而摇头摆尾向前。举头仰望,太阳的光透过树荫照进来,点点光斑洒在溪流上,如片片闪耀的龙鳞。忽然地,一片哗哗的水响打破山中的静谧,抬眼看处,一个硕大的水帘洞出现在眼前。山水从岩石上飞流而下,形成几米高的水柱。也许是长期冲刷的原因,岩石上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水槽,宛如一方天然浴池。有人告诉我们说,这就是仙女曾经洗澡的池子。看着水柱冲击形成的水浪,看着池边激起的波纹,我仿佛见到一群仙女在池中洗浴的情景。几个女士还不顾被水柱淋湿,跑到池子前拍照留念。

然而,这样的山景应该说全国并不稀少,许多地方都可以领略到的,这些都不是大山村的奇处。

  那么,大山村的奇处在哪里呢?

  大山村的奇处,在它独特的土壤。这里的土壤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其含硒量比一般地区高出5到10倍,为全国罕见。大山村的奇处,在它独特的空气。这里的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其含量是正常空气的38倍。大山村的奇处,在它独特的山泉水。这里的山泉水,清甜甘冽,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的矿物质,被誉为“富硒神泉”。

  由此,大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生休闲基地。对于注重养生的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来说,这里成了一块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旅游度假的风水宝地。不仅如此,更让人惊奇的是,这里出产一种“富硒大米”。据接待我们的梅里米业老总李志忠先生介绍,这种米,不但香味独特,而且内含“生命之硒”,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已被科学界所证明。目前在国际上,关于“硒”对免疫力的影响和癌症的预防,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山村独特的土壤、独特的山泉、独特的空气,滋养出了神奇的“富硒大米”。大山人长期生活在这一环境中,长期食用这种大米,不但长寿外,还创造了建国50多年无一例癌症患者的奇迹。

  翻过被称为“龙脉”的山脊,远远看到一块竖着的牌子,上面写着“富硒田园”四个大字。放眼望去,一块块稻田或如硕大的碧玉,或如广袤的绿毯,镶嵌在山脚下、半山腰,与山坡上的茶园、森林融为一体,构成无边无际的绿,层层叠叠的绿。走在田埂上,阮德胜先生大声说,大家看看,这稻子与别的稻子有什么不同?一行人仔细看起来,可看来看去,好像与别的稻子没啥不同。这时,阮德胜又大声说,不是看,闭上眼睛闻,这富硒大米不仅是碾成米后香,秧苗栽在田里就能闻到香味,大家闻闻,是不是有一股香气传到了你的鼻子里?咦,还别说,确有一股奇异的香味随风飘来。大家站在田边闭着眼睛闻,都像沉醉了似的。

  我是农村人出身,小时候在家就栽过秧。对于秧苗有香味的话,开始还有点不信呢。大米是有香味的,但怎么可能稻子栽在田里就有香味呢?及至鼻子里真的钻进了如丝如缕的香气,我不得不信服了!我甚至想匍匐到田地里,采一片稻叶放到口中咀嚼,抓一把硒土攥在手里摩挲,让我与这神奇的山村融合为一体,让我也能够沾上一点仙寓山的灵气。

  “今天中午请大家品尝硒米饭!”这时,梅里米业老总李志忠说。

  “好,好,太好了!”大家都欢呼起来。

  中午,在山脚下的一家农家乐饭店吃饭时,店家果然煮的是硒米饭,满满一大锅。然而,好客的主人又拿出了一瓶山中酿造的美酒,我和耕夫及其他几个好点酒的人,因为多喝了几杯,最后去盛饭时,却发现满满一锅饭,已经空空如也,竟错过了品尝硒米饭的机会。闻着空气中散发的饭香,我们都有点失望,但也没有办法,谁叫你贪杯的呢?

  

  其实,贪杯也无可厚非,因为,这里有着一坛“好酒”。

  多年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春日,游览池州杏花村,写下一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可以说每个字都散发着花香酒气,拧得出如水愁绪,真的让人心魂欲断。当我知道这首诗是在池州写成时,到了池州如果不喝酒,那就是我人生的遗憾了!尽管我知道,可能池州的酒并不多出名;尽管我也知道,在遥远的山西,还有一个以“杏花村”作为商标的酒。但这里是真正的杏花村,是杜牧的杏花村,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这里喝酒,喝的是酒,但喝出的却是千古的诗味,千古的乡思。在那断魂时节,那雨,那花,那酒,怎一个“愁”字了得!

  循着花香,循着酒香,我们来到位于秋浦河畔的杏花村参观。在百杏园看满园枝繁叶茂的杏树,在牧之楼瞻仰大诗人杜牧的风采,在问酒驿寻踪当年诗人的足迹,在白蒲渡感受一塘风荷蒲影……这座既有古村风情又有现代观光体验的“天下第一村”,无不处处飘逸出酒与诗的芬芳。

  这坛“好酒”,实在是窖藏得太久了!于池州,于中国,这都是一坛价值连城的“好酒”!

  到池州,能不“贪杯”乎?

  

  终于迎来颁奖典礼。

  第三天上午,“首届昭明文学奖”颁奖会在池州宾馆十楼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的获奖作家代表及池州市各市县区文学界人士一百多人参加会议。池州市政府、文广新局、文联、作协、昭明文学艺术院相关领导以及《中国作家》《清明》《作品》等文学杂志和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编审、专家出席。自年7月1日至年4月20日,“首届昭明文学奖”共收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华文作者应征稿件计多件,从中遴选出多件作品在“昭明文学奖”   我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颁奖会。坐在会议现场,我的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那么多的作品应征,而我的作品能够进入评委的法眼,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对我作品的一种肯定,这让我颇感欣慰。参会代表们都在拍照留影,相互签名,会议室内充满一片喜庆的文学氛围。在闪烁的灯光、曼妙的音乐和主持人甜美的嗓音中,随着一个个奖项的颁出,我的思绪又不禁飞驰起来。为什么叫“昭明文学奖”?为什么当初我一看到这个征稿信息时,就决定参赛?这其中是否注定我也与其会有一个缘?

  是的,确有因缘。

  昭明,即昭明太子,南朝梁代文学家,名萧统。梁武帝萧衍长子,曾被立为太子,然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昭明”是他死后的“谥号”。他是今江苏武进人,怎么会跟池州有关系呢?原来,池州是萧统的封邑,正是他领着一班文人墨客,在池州主持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后世称《昭明文选》。以“昭明”二字命名一个文学奖,既有其历史的深厚文学底蕴,又有其现实的文化战略意义,确实是池州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举。

  但,与我又缘在何处?

  准确说,不是与我有缘,而是跟我们泰州姜堰有缘。为什么?

  因为,昭明太子曾到过姜堰!

  在姜堰,有一座神奇之地“天目山”,称它为山,却只有几丈高,为大海成陆留下的海边高地,其形如覆钵,上有二井,相对如目,故而得名。传说与扬州蜀岗一脉贯通,犹如一条卧地长龙,蜀岗是高高昂起的龙头,天目山是从海中翘起的龙尾。东晋时,泰州道士王冶,曾隐居在此修炼,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白日飞升。此事在史书及文人墨客诗文中均有记载。清代道光《泰州志》中收录的一篇北宋淮南转运判官胡昉所写的《天目山记》中,记述得最为详尽。正是在这篇记中,胡昉在写了王冶飞升的经过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梁昭明太子闻公升举,同邵陵王诣山致礼,导港直至山下。”

  这句话若果属实,那么,多年前,昭明太子——其时的南朝梁太子萧统,就曾来过姜堰。姜堰天目山上,就曾留下他“致礼”的身影。应该说,这是可能的。萧统笃好玄学,信奉道教,仙翁飞升成仙,他来致礼,天经地义。而况,姜堰那时,都属梁的领地,梁的国都就在今天的南京,萧统的出生地武进与姜堰也只一江之隔,他又是那么一个深通礼仪、至仁至爱的太子。

  这也是我来池州之前所未曾想到的。而今我获“首届昭明文学奖”,冥冥中,其有缘乎?

  ……

  “昭明太子在池州,留下了中华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创造了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设立‘昭明文学奖’,正是旨在传承昭明文学精神,打造昭明文化品牌,推动池州‘文化名市’战略,探索‘中国梦’的文化实践……‘昭明文学奖’既是池州的,也是全国的。我们将继续办下去,办得更好……各位诗人、作家朋友,池州欢迎你们……”

  这样的讲话,这样的高度,让一群文学人,倍感振奋。

  

  颁奖会结束后,我与耕夫先生结伴,利用下午半天时间,拜谒佛教圣地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中国唯一的地藏菩萨道场。公元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其大爱之心、慈悲情怀,可说感天动地。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的山峰形成天然睡佛,构成一个神秘的“莲花佛国”,其云海、日出、雾凇、佛光等景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成为多少虔诚者的心灵皈依之所。

  因为时间紧,到达九华山入口换乘处停车场,我们叫了一辆当地小车上山。司机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家住九华山下,专事载客营运业务,所谓“靠山吃山”。我们有点担心被宰,但交谈间感觉这小伙子是个实诚人,心就放了下来,而且我跟耕夫先生两个大男人,也没什么担忧的。小伙子问我们想去哪些景点?我们说,不是说“不上天台,等于没来”吗?我们想登一登天台,其他地藏王菩萨像呀,肉身殿呀,九华街呀,只要时间允许,都可以看看。小伙子说,天台可能来不及了,上了天台,其他的就都没时间看了。我建议呀,先到神光岭拜下肉身殿,然后去九华街,再去花台,最后下山经过地藏王菩萨像,这样虽有遗憾,但能多看几个点。当然,天台是九华山主峰,峰顶有座地藏寺,沿途寺庙也不少,是每个佛教徒的向往之地,能登上天台更好,不过时间真来不及呀。花台也可算是九华山最高处了,登到顶上,能看到九华山全景。而且景色好,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考虑到确实时间不够,天又有些阴下来,我们就接受了司机小伙子的建议。

  首先我们上到神光岭,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道石阶,攀上了坐落于岭上的肉身殿,也就是“护国月身宝殿”。这座殿宇宏伟壮观,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重檐斗拱,画栋雕梁。殿内是一级级的木塔,每层塔上都设有佛龛,供奉地藏金色坐像。肉身殿在九华山有三座,这座最为著名,香火最旺,它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肉身的地方,也称“地藏塔”,为全国重点寺院,无数名人为之题字。殿门两侧的石柱上,镂刻着金字楹联:“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发轮”,表达了地藏菩萨的大愿。我们在殿前和菩萨塑像前叩首膜拜。离开肉身宝殿,行走在九华老街上,我们还一步一回首,向着那矗立山顶的丛林,表达着心中的礼敬。

  花台确实是九华山的大美之处。坐在索道上一路上升,真有一种在苍莽群山中飞越的感觉。刚才还是青山绿水、碧树繁花清晰可见,倏忽,一团云雾飘来,似天上降下一幅白纱,缠绕在山腰之间,轻柔飘逸,似梦似幻。下得索道,从石阶攀援而上,猛抬头,忽见巨大的岩壁上,雕凿着两个大字:“佛门”。我们在心中默想着,马上就要进入佛门了,可要去除各种杂念呀!然而,字在头顶,佛门却还远,一步步登着石阶,转过几道弯弯曲曲的石道,佛门还是遥不可及,还有很远一段山道,只得咬牙继续攀登。两条小腿像灌了铅,沉重得挪不上前。上一步,就要扶着栏杆喘口气。终于,进了佛门。我松了一口气,与耕夫先生一起相互留影。

  找到上花台的路,然后继续攀登。问回头的人,花台还有多远,答曰不远了。又问那里好看吗,答曰好看。我们立即精神抖擞起来,两条腿似乎有了力气,平坦一些的地方,竟然三步并着两步,跑起来了。可是,再怎么加快步子,好像还是遥无止境。而这时,天却突然变了,远处山峦之上,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我们害怕起来,想回头。这时,上面又下来一拨人,我们问:还有多远?答曰快到了,还有百十米。怎么办?已经差不多要到花台顶点了,是上,还是下?我们毅然决定:上!虽然未上天台,但能在雷声中登上花台,不亦快哉!就这样,我们迎着电闪雷鸣,一步步奋力向上,终于登上米高海拔的花台之巅,并在标志石旁拍下了照片。站在花台之巅上,确实可以鸟瞰九华全景,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豪之气充盈于胸。看着远处在山峦天际间游走的闪电,听着轰隆隆滚过山川的雷声,我好像感受到来自九华深处惊心动魄的“大愿”回声!

  下山时,已近傍晚。急急忙忙开车来到九华山下的大愿文化园,朝拜那99米高的地藏菩萨铜像。奇怪的是,在山上时,雷电交加,似有大雨将至,而此时立于铜像前,天气好像转晴了,雷电停止了,佛像上空亮起来了,那亮光如给佛像镀上了一道闪闪发光的金边。地藏菩萨那慈祥而坚毅的面容,笼罩在佛光之中,矗立在青山脚下。这时,我的耳畔,仿佛传来一阵曼妙的佛乐梵音,如丝如缕。

  哦,九华,神奇的九华!哦,池州,灵秀的池州!为什么你这样神奇?为什么你这样灵秀?原来,都是因为这佛光的普照,都是因为这地藏的福佑!

  

  分别前夜,我与耕夫先生喝了最后一顿酒。

  这顿酒,最难忘。

  从九华山返回池州,天已黑下来。我们来到街上找饭馆吃饭。池州之夜,华灯初上,大街上人流汹涌,热闹非凡。我的腋下夹着一瓶酒。这酒是耕夫先生获得的礼品,池州特产,总共两瓶。耕夫先生说,酒就不带回了,咱俩把它干掉!我说,两瓶咋干得了,至多一瓶。我们想找一个特色小吃,哪怕是摆在街头的,哪怕是藏在小巷的,只要有着不一样的池州味道,安徽味道,就行。走过几条街巷,终于找到一处名叫“农家小厨”的饭店。坐下来,点了菜,打开酒瓶,我们边喝边聊起来。紧张了一下午,这一刻端起酒杯,立即感到一身的轻松、快意,加之在池州行程全部结束,明天将要分别,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敞开心扉,什么话都说,竟发现我们有太多的相同: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都做过教师,都爱好文学,都调到了文化馆,都做过馆长。共同的经历,让我们很激动,很兴奋,让我们惊讶于这种缘,更珍惜这种缘。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浓浓的情意都融入在这酒杯之中。不知不觉,就将一瓶酒喝光了。

  最难忘,这顿酒!

  最难忘,这份情!

  

  离开池州时,梅里米业老总李志忠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两小袋包装精美的硒米。我因为在大山村与耕夫先生一起,多贪了几杯酒,没能品尝到硒米饭那奇异的香味,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煮了一锅硒米饭,让妻子、孩子们跟我一起品尝。饭熟之后,打开电饭锅,呀,一股香气从锅中溢出,充盈了一屋子。

  这香,醉了我一家……

                        (年9月28日)

作者简介:曹学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船之魅》,中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底层味道》,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

自在学林

一个人的文化、文学杂志

欢迎







































白癜风最快治疗方法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izhoushizx.com/czsjt/41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