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 在江南池州市东至县葛公镇东边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段遗存的古徽道,这条古徽道从葛公镇愚公水库北岸七里亭附近翻越小蜈蚣山至双蓬村。 为了看看这条古道,我决定亲身在古道上走一走。仔细查看地图,终于,在一个星空灿烂的清晨出发了。我上车坐到葛公镇政府站,下车便照着地图匆匆往南行去。 这是一条蜿蜒起伏的水泥村道。到三里亭就可以望见愚公水库了,村道一侧是高岭另一侧是悬崖,悬崖下就是绿汪汪水面。我迎着太阳走,霜雾在枯草上蒸腾消散,青山在绿水间扑面而来,行走在山水之间感到轻松无忧。 过大坞里不久就是七里亭,一座名为小蜈蚣山的山脉从北往南挡住去路。水泥村道无奈地沿山脚南下,而双蓬村的位置在小蜈蚣山东侧,猜想翻越蜈蚣岭的徽道口应该就在这附近。 果然不远处路边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东至古徽道”五个描金大字,石碑旁边就是往山岭的青石板路。青石板横宽约四尺,纵长二尺不到,厚约四寸左右。在山势平坦的地方,石板与石板首尾衔接,而在山势陡峭的地方,石板首尾叠放形成台阶。 穿行于杉树林与迂回的岭间,想象着古时候徽商们行走在山道的艰辛:他们或是背负着茶叶、木材、谷物及土产运出山外,或是把食盐、棉绸、纸墨、瓷器等生活用品挑进深山,徽道是山里人与外部世界物资交流的桥梁,也是经商者获取财富的源泉。 行至海拔约米的大半山腰,见青石板路穿一石亭而过,亭已半毁,苔痕斑驳,石亭名“可停亭”很是幽默,意思是挑累了哦,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了。 据史料徽商萌于东晋,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有数百年历史。可停亭上方两岭间是一处垭口,越过垭口就逐渐走下坡路了。下山的路上遇见两位山民,一位左臂套着护林防火的红袖章,一位肩膀扛了短柄锄正准备去植树,随便聊上几句,毫不见外,极为热情。 山坡有一座五神庙,大小与农村常见的土地庙无异,庙门两侧写有对联:“岭下五神一把锁,村上民众万年祥”庙门内祭坛上,五位神仙一字排开,个个威风凛凛。 青石板路止于一座石拱桥边,桥南头连接从小蜈蚣岭尾巴绕上来的水泥村道,我沿着这条村道继续东行,绕了几道弯,古老的双蓬村出现在眼前:这里一条溪流从峡谷而下,先流经葛公,再流往张溪,最终流入升金湖;溪流两岸是古旧的民居,溪流上有数座小桥,便于两岸居民交往。 双蓬村几乎没有田地,顶多只有小菜园,峡谷两边的山脉比较陡峭,山坡上种植着茶树,我猜想双蓬人过去主要以种茶伐木为生,当地山上盛产野生甘葛藤萝,它的块根叫葛根,可榨析淀粉,这种淀粉即作为美食,又是中药材里强筋壮骨的补品。 我在溪流边看到一对夫妇,男人用大木锤在石板上砸碎葛根,女人把稀烂的葛泥用白布包起来,浸泡在清水里让淀粉析出,忙得不亦乐乎。据他们说,葛根粉一斤要买一百块钱,是比较贵的,跟十块钱一斤的山芋粉绝不能相提并论。 溪流对岸有位老人好奇地望着我笑,我与他之间隔着晃晃悠悠的板桥,我从板桥走到对岸,与老人聊了起来。老人今年七十四岁。谈到古徽道,他说原来青石板路很长,从葛公经过双蓬一直能到石台,后来修路把原来的石板都撬掉了,因为挖路机爬不上山,只剩下蜈蚣岭那一段没动。 新路改从岭下经长田畈、响塘下绕上来,虽然多走四五里路,但是路又宽又平非常好走。蜈蚣岭古徽道是什么时候动工修造的,我们也不太清楚,村头有几块石碑,上面刻着许多捐建人的名字,你不妨去看看。我说要给他拍张照片,老人怕丑,将帽子压低遮住脸,张开没几颗牙齿的嘴巴憨笑。 离开双蓬村时,顺便在村头仔细看了石碑群,上面大部分文字不是很清楚。我从环绕小蜈蚣岭的水泥路返回葛公镇。一路上仰望海拔多米高的蜈蚣岭,回想刚从岭上古徽道行走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 自古至今,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为了生活、生产、经商等生存需要,不停地在地面来回走动。这走动不同于山野漫游,目的性很强。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该往哪走以及怎么走,是人们经常面临的选择。新路取代老路,是历史的必然,重走古道不是为了否定新路,而是认识和欣赏我们的祖先,思考他们是怎样从蛮荒中走过来的。 我相信蜈蚣岭古徽道会一直保存下去,因为它既然已经存在了,似乎就没有理由让它消失掉。保留古徽道,让我们的后代闲暇时徜徉其上,抚今思古,浮想联翩,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在东至 记录东至所有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izhoushizx.com/czsxw/103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