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南门通济桥钩沉 □饶颐 贵池地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相互交融地带,位于南来北往、承东接西交通咽喉之处,古代道路纵横。境域山川交错,涧溪河流众多,沟壕溪汊纵横,为越溪跨壑之便,先辈素有建桥之举,虽然屡修屡圮,但依旧屡圮屡修。 据统计,池州现存古桥二百四十八座,其中贵池区四十七座,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三十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座,市级八座,县(区)级二十一座。现存最早的石平桥是坐落于贵池区墩上街道宋淳熙年间(~)兴建的童溪桥;现存最长的石拱桥为静卧于池州城东清溪河故道上明万历十三年()池州知府刘孟雷主造的兴济桥(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刘孟雷造,姚士观修,清嘉庆二十三年,知府蔡炯重修,道光三年告竣),七孔,桥面长93米。这座兴济桥也是全市唯一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贵池历史上最长的一座石拱桥是通济桥。清光绪《贵池县志》记载,该桥为嘉庆五年池州知府那淇重修,七孔,桥长四十五丈(米),地处贵池南门环岛处,现仅遗留一座明代建造的桥墩。 通济桥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宋代,一千年来,桥名历经五次更迭。 通远桥(通远门)→清溪桥(清溪河)→济川桥(此诸大夫济川之功也)→溥济桥(广泛济度)→通济桥(往来通达) 宋时贵池城有七座城门,南门曰“通远”,清溪河绕城达长江,通远门偏右有桃花渡,俗呼“水埠头”,便于百姓通行,河上设有浮梁(用船筏或浮筒在水面上搭的临时便桥,即浮桥)一座,以门之名命之“通远桥”。 明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初,池州人易浮桥为石桥,以溪之名名之曰“清溪桥”。 明弘治十四年(1)贵池发生大水,桥被洪水冲圮,“盖桥当溪之隘口,奔湍怒涛挟浮槎巨木舂撞不已,桥不能支以致坏也。”知府祁司员移造于通远门左,易名“济川桥”,杨守阯作《新建济川桥记》,立石刻碑,以与是桥相为永久。该桥兴建于明弘治十五年(2)八月,成于十六年(3)二月,历时半年建成,“计用白金一千六百余两”,桥长三十二丈,阔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下圆为七虹以通舟舰;上穹如鳌背,以便舆徒。桥之西为上清溪,其东为下清溪,水陆所经行。吴、楚、荆、蜀、闽、越之徒,过是者履坦道而乘安流,皆曰:‘此诸大夫济川之功也。’因以‘济川’名其桥。” 嘉靖初知府田赋易名“溥济桥”,取广泛济度之意。 清顺治十三年()知府颜敏重修,后圮。 康熙四十一年()中丞喻公重修,大家纷纷出力,“义士章应麒捐谷三百石,供工匠饭食”,邑人建“济川坊”于北岸。 乾隆七年()桥复圮,贵池县令陈景淳又重修,改名“通济桥”,取往来通达之意。桥长二百七十尺,“石拱下可通舟艇者七”。这次修桥“有已故监生叶兆麟之妻姜氏慨助白金六百,以襄其役”。姜氏,年二十二时其夫叶兆麟与独子并亡,立侄为嗣,“乾隆七年,捐银六百两修府南门通济桥,行人德之”。为了表彰姜氏慷慨捐助,县令陈景淳作记勒碑于桥南。后世池州知府张士范盛赞:“以巾帼而有此盛举,真不愧丈夫女子!” 乾隆三十六年(),清溪河水暴涨,桥拱再次倒塌,乾隆三十八年(),池州知府张士范重修竣工,并作《重建通济桥记》。这次修桥,从乾隆三十七年()九月鸠工开修到第二年季冬合龙,历时十五个月,“计縻一千二百余金,悉众姓所输”。张士范感叹,桥圮之年距贵池县令陈景淳修建之年不过才三十年,且当年陈景淳修桥从事亦颇周详“曷为未能永固,复即倾圮也?”不应该仅仅是山洪暴涨,就冲毁了桥梁,可能是工期短,质量就不过关——“可知津梁之设所贵葺之以时”。 嘉庆元年()清溪河洪水泛滥,毁通济桥三孔,嘉庆五年()知府那淇按旧基又重修,并作《重修通济桥碑记》。桥身长四十五丈,七孔,桥面宽两丈六尺,高四丈有零,旁洞高三丈零,定桩立脚深入地底,并分水尖六垛,皆照旧次第营造。“嘉庆元年,久潦猕浸冲倒中梁三洞,前后四洞牵连崩裂,岌岌乎不可待。予檄署贵池顾君之菼勘,估需银六千余两”“其采取石料,贵池上清溪徐志主、志孟、以宽,以麻石山呈请捐助与,康熙壬午之义士章应麟捐米三百石助食;乾隆壬戌之孀妇姜氏捐银六百两助费,可并传不朽也”。 年间,通济桥为侵华日军飞机炸毁;年国民政府搭架贝雷式钢架木面临时军用桥(贝雷桥(BaileyBridge),年英国工程师唐纳德·西·贝雷发明。以高强钢材制成轻便的标准化桁架梁桥,便于迅速拆卸、拼装,以前主要作军用,现在应用于抢险救灾、交通工程、危桥加固等各领域),维持通车。 年4月21日,国民党军队溃逃时炸断钢架,贵池解放后即时抢修通车。 年-年,贵池县围垦东南湖,清溪河改道,通济桥功能日渐式微。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原通济桥处建成南门环岛,桥始废。 年5月,池州清溪河综合整治时清理出土时,发现明代建造桥墩三座,呈南北方向,因工程建设需要,现保留一座。桥墩间距9.3米,船形斧头墩,金刚雁翅面朝西,用花岗岩和石灰加糯米灌浆砌成,通长12.5米,宽2.6米,距水面高1.5米。桥墩上现竖立由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梁强民国三十七年()春题字的碑刻一块。高cm,宽94.5cm,平均厚16cm,青石质。中间竖排阴刻篆书“通济桥”三字,每字44×38cm;上款大楷“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春”,每字8.5×10cm;下款“梁强”及两方印章,阴刻“古越梁强”“锐仲”,每枚约5cm见方。 如今,通济桥已不存,但该桥自古是贵池城承东接西的重要通道,为贵池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成为池州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历史上,通济桥周边有很多建筑,如: 文明阁:位于桥南,明知府金溥建造,后毁于兵燹,清代改为土地祠。今不存; 寓思亭:位于桥北,为知府祁司员立,正德间逆濠之变,知府何绍正以边于城故撤之,遂废。今不存; 唐弄水亭遗址:位于桥右。宋陆游《入蜀记》:“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晚,登弄水亭,杜牧之赋诗所也。亭殊不葺,然正对清溪、齐山,景物绝佳。”今不存; 李刘二公祠:位于桥右,祀操抚李日芃、巡抚刘光美。今不存。 …… 贵池南门,历史上也是繁华无比。在拍摄桥墩照片时,数位贵池老人对笔者回忆儿时的南门说,南门外是条通江大河,背靠城墙,河边岸上一排人家,大都是船户和买卖山货的,柴行也在这里,过桥南(即河之南),有大石桥——通济桥,五月端午划龙船就在这条河里,盛况非常、热闹非常…… 贵池的大多数桥梁,历经岁月沧桑,因年久失修、或遭自然灾害、或遭拆毁等人为原因,特别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需要,许多古桥退出了历史舞台,或是有名无桥,或是桥毁名亡,有的虽经抢救性维修,但已时过境迁,面临历史性废黜的窘境。 近年,池州境内兴建不少桥梁,但有的桥梁建造质量堪忧,发一点小洪水即毁坏;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便于百姓、车辆等无障碍通行,然而有的桥梁却失去这个功能。 孟子曰:“民未病涉”。“未”之一字可深长思也,独桥梁哉? ?图片版权:饶颐 版权保护,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izhoushizx.com/czsrk/71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