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池州》——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池州,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安徽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自年池州地区复建以来,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 这里是池州市档案馆,我手里拿的是年8月30号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在这份批复里面对池州地区的建立以及辖区范围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刚组建的池州地委、行署领导班子根据当时的区情特点,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战略、潜心探索地区发展出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的战略思想,并大力组织实施。在随后的十年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池州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破坏,而且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批生态村镇、生态经济示范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为池州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池州地委、行署及时提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发展方向上的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式上的战略性转变、发展时空上的跨世纪工程来着力实施。自此,“生态”被正式标注为池州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本底”。 历史资料 年6月,池州撤地建市。池州发展又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然而,当时的池州,经济基础仍然相对薄弱,但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这一既定战略,适时提出了“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发展思路,将区县的产业园区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大的沿江区域,形成沿江工业走廊;而在生态环境好的山区腹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实施物种、湿地、森林“三大保护工程”。 历史资料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科学理性设立了“绿色门槛”,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四个一律不批”。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以来,我市因为污染原因共否决重大建设项目数百个。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争创国家生态市。“生态立市”战略已然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并从制度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 ▲▲▲ 正是凭着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池州精神,池州从一个皖南滨江小城,成长为今天产业初兴、生态宜居、游人亲睐的皖江新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更加严格保护环境的同时,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把全域旅游、大健康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奋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 ▲ 年池州地区的GDP只有11.4亿元,到了年全市GDP达到58.9亿元;到了年,全市GDP突破多亿元,达到了.7亿元,到了年,全市GDP突破亿元,达到了.1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近30年来,池州市GDP年均增速达到了9.9%。 30年的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纵贯了七个五年规划,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池州不断成长壮大,发展信心越来越足。如今的池州,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城市美誉度和发展竞争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正不断提升。 ▲ 池州这30周年的变化不管是从交通,卫生,环保这些大的变化来讲是翻天覆地的,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样的好,那时从来没有想过的这些事,也想像不到这样的变化,这么快而且又这么大。 ▲ 这些年城市尽管在发展,但是它的生态资源保护的比较好,有湿地也有公园,而且规模都非常大,看到的都是树和清澈的河水,小桥,这些对一个城市在发展中保持这样一状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池州复建30年来的不懈探索和接续奋斗,坚持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正是契合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池州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努力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中破好题、闯新路、立标杆。 来源:池州广播电视台 记者:杨海波周军霞潘颖 编辑:毕健健 审核:张明旻 推荐阅读: ▲天天看池州 ▲新闻特写:秸秆综合利用彰显绿色环保理念 ▲年安徽省军队院校招生即将开始,这些报考须知你要知道! 都读到这里了呦,点个赞再走吧 赞赏 长按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