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镇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西北部,濒临长江南岸,是历史文化名镇。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在东流种菊,古称东流为“菊所”“菊邑”;北宋诗人黄庭坚,看到滚滚长江曲折而来,并由此向东流去,在其诗《丙申泊东流县》中吟道:“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取大江东流之意。《明·一统志》云,东流“以大江自湓城(今九江市)而下,迤逦东流,故名”。同时还因镇内秀峰、天然两古塔对峙,又称“双塔”。 东流历史古老,源远流长。建县史可上溯多年前。汉至东晋,东流主要归属于彭泽县,此地设黄菊乡。东晋时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为官89天后脱靴挂印归田,相传即在此种菊、吟诗、躬耕。后人为仰慕陶公之志,在东流兴建陶公祠、菊江亭、爱菊亭等纪念他,改东流一段的长江为菊江,称县邑为菊邑,留下菊台、菊圃、菊所等遗迹。南朝梁、陈时期,政治动荡,北人南迁,曾设太原郡所属和城县(今东流、香隅、马当一带)于此。隋灭陈后,撤销和城县,将此地仍然并入彭泽县。隋唐以来,政局趋稳,人口逐渐增多,经济趋于繁荣。唐会昌初(—)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设置东流场,属彭泽县管辖。至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保大十一年()由东流场升为东流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自江州划归池州,以后无所更易,至年与至德县合并,县城遂成为东至县的一个滨江重镇。 明朝时东流有比较大的发展,东流老街市面已具相当规模。万历元年(),县令陈春相地形,度高下,始筑县城。据县志记载,城积方三里半(实地勘察有五里半),围约四里,东西径约一里弱,南北一里强,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城五门,门各有谯楼:东名迎曦,南名历山,西名菊江,北名瞻极,西南名通津。此时,县内大兴土木,整修古迹,保护名胜,并在县内设置兵防、驿站,民房、民居、庙宇、祠堂广为兴建。崇祯年间(—),知县许茂莘增高城墙三尺,知县张云翚筑土城于外。清顺治初,因城久倒塌,知县苏宏谟重修。雍正七年(),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乾隆九年()建天然塔,二十四年()建秀峰塔、四十二年()修建秀峰书院,在城内同时整修、移建学宫、书院、菊江亭等古迹。乾隆至嘉庆年间,县城先后重修5次,后毁于战乱。今古街呈“十”字形,东西长米,南北长米。现存明清古建民居多幢。 东流镇历史古迹较多,现存著名历史古建筑有陶公祠、东流老街、东流双塔。 陶公祠又名靖节祠,据《东流县志》记载,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万历元年()重建,年9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复修。该祠坐落在镇南鳖石矶山上,临江依湖,为砖木结构,一进三间,中立陶公塑像,左右间分别为书房和陈列室,正厅立陶公塑像,顶挂“松菊犹存”匾,两旁是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院内植的数株菊花,看上去质朴简约,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思想风格。 一千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在属地黄菊乡(今东流)植菊赋诗,并作《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名句老少皆诵。 岁月悠悠越千年,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开中国田园诗派之先河的精神与文化深深印植在东流;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甚多,著名的有昭明太子、颜真卿、欧阳修、于谦等,并留有诗作,《东流县志》中均有记载,研究汉文化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曾多次来东流谒祠。 东流老街自唐初逐渐形成,历经千年沧桑,现存的“十”字形老街,位于镇西南隅,老街全长米,其中东西街道全长米,路面宽3米至4米,石板铺道,共占地20万平方米。老街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共幢5间,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老街街房多为“前店后坊,闺阁深藏”的古建布局,“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房屋建造结构是块石基础,青砖小瓦,木柱横梁,生漆白灰,地板木镶。做工精细,结构合理,设计完美。绘画有山川墟陌、鱼虫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有秦琼、尉迟恭、八仙、仕女图等;吉祥类有童子观音、龟荷麒麟、鲤鱼跳龙门、和合神仙、长命百岁图、金鸡报晓、八卦图、鸳鸯等。雕刻种类有砖雕、石雕、木雕。雕刻工艺有浮雕、镂空、彩绘、堆漆以及石木料拼饰和文字记事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技艺精湛和人民对幸福安康生活的追求。 老街是昔日东流县城的中心繁华地带。沿街官民混居,店铺林立,车夫、茶商穿梭不息。明清时,老街四周建有城墙,由山城、水城、平城构成。如今城墙虽塌,但仍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保留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风貌。 在保存较完整的余米街道上,大多数古民居为清末所建,明代建筑为数甚少,其中朱家大屋迄今有余年历史。保存较好、年代久远、特色鲜明的古建筑还有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鲍家、杨家、周家大屋,原县府、炎帝庙及子母井等。 东流双塔是天然古建筑博物馆的一朵奇葩,是传统建筑艺术与民族佛教文化的融合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一个地方而言,同时建有遥遥相对的一对风水宝塔,这在八百里皖江沿岸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从它的外观造型,还是文化内涵来看,都象征着东流人民挺拔向上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人们向往安定祥和、奋发向上的美好愿望。 东流自古地僻民贫,文风不振,明清两朝科举只考中三名进士。于是风水先生便诉诸阴阳,说其原因在于县城周围的山不高,都是培娄小丘,《左传》云“部娄(培娄)无松柏”,难出人才。因而,须建塔改良风水,以振文风,遂兴建双塔。天然塔坐落在镇北面四龙山上北面的迦龙山祝家矶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春三月,历时三载,由东流知事万皞倡议,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造。塔五层六方,砖石结构,高十一丈,周长六丈六尺,每层门开六扇,塔体飞檐,内画栋,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色吴楚开云白,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州。”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塔下曾设天然书院及道教真武祠,后废,现存宝塔。清嘉庆十八年()六月,周士信之裔周振柱等兄弟三人重修。 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矗立在镇南面牛头山上,位于陶靖节祠一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买丽山门外山地所建。他认为:“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拔之势……若南关当学宫之巽,再峙一塔,培补文枢,更增秀气。”故建成后取名“秀峰塔”。塔五层六方,高十余丈,以砖石砌成。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开六扇门,内设阶梯直通顶层。其构造与天然塔大致相同,差异在于塔顶装饰。天然塔沿用佛教相轮饰顶,秀峰塔则饰之以“斗笔”装饰,有“彩笔干霄气象”,意在倒写天文,是东流标志性建筑物。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东流双塔一是因“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一是因“增补文枢,更增秀气”而建塔,所以人们称其为风水之塔、文化之塔。 游东流双塔,最惬意的是登临。 登临者只要沿着环擘梯道,逐级登临,在每层侧面的门洞或窗口鸟瞰大江、湖泊、群山、阡陌、城郭,就会油然升起一种天宽地阔、心旷神怡的感觉。万里长江从塔下“百折东流”,奔腾而去,江上的轮船来往如梭,笛声不断,木船白帆点点,风吹帆鼓,破浪向前。向东望,巍峨的历山,林竹葱葱,寺庙相嵌其间,笼罩在一层烟雾之中。向西望,“雷池”就在眼前,同马大堤如苍龙伏地,固江护岸。向北望,升金湖烟波浩渺,水鸟翻飞,阡陌纵横,绿浪滚滚。再把眼睛向下望,塔脚下的东流新镇,楼房林立,高大的陶公铸像竖立在四通八达的进城公路边上。 倘若你有兴致,在东方刚现鱼肚白的早晨,登塔远眺近望,你还可以看到太阳这个红色火球从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瞬间,江面上就披上了一层红色的朝霞,那波涛汹涌的长江宛如一匹绯红的彩绸,在织布机上缓缓蠕动。若是夕阳西斜时,登塔远望两边天际,还可以看到火红的晚霞,给小山丘、给广袤的原野、给乡村农舍、给滔滔的江水都涂上了一层橘红色,江面上的船只,岸边的怪石都映得红彤彤。圆圆大大,并不耀眼的夕阳慢慢地从江面上向江底滑去,那个气势、那个壮烈,令人怦然心动。 若是暮色四合的时候登临双塔,古镇已是万家灯火,远望一泻千里的长江波光粼粼,江面上长长的船列,闪闪的灯光,宛如水中夜市。塔下的学湖就像一面镜子,闪着明亮的光辉。散建在沿江的陶公祠、觉心庵、大士阁、东流新闸以及江边的港口、滩涂,统统隐现在淡淡的夜霭里,犹如一幅远古的画。 这时候扬州平山堂中的一副楹联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于我的脑际:“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岭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景致啊! (作者单位:汤传银,东至县民政局;施颖,池州市民政局) 本文选自《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中国社会出版社 《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要目 权威视界 王胜三 书写中国自己的地名文化史 冯建国 以地名普查为中心全面提升地名事业发展水平 个案点击 夏懿 元谋舆地映像——多民族语村级地名的构词特色 高钰 纪元 赵琪 湖南新晃县侗语地名分布与使用现状调查 地名探赜 安希孟 农村自然聚落名称中习见的缀词或尾字(上) 胡阿祥 老地名是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资源——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为例 专家观点 雍玉国 我国地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主要做法及需求分析 李炳尧 地名文化释义 学术争鸣 浦善新 中国省制问题探讨(下) 方舆无形 兰州无兰,白银非银 董珂 城市地名命名与更名浅议 秦培丰 试谈“红色地名” 史海回眸 华林甫 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彭雪开 南岳地名源流考 体国经野 庞森权 试论创新行政区划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兼论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速度杯·“大美中国”地名故事征文 汤传银 施颖 沧江百折来 及此始东流 徐忠建 山水背后的传说——南京玄武湖、紫金山 沙县民政局 沙县的状元和状元坊 《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已出版发行。欲了解《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的具体内容请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招聘移动app后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