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图/文方象 出品/《池州人的一天》栏目组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父亲写散文诗》 似乎无论怎么唱怎么听,这都注定是一首充满流逝感的歌曲。音符的轻轻浮动,歌手吐出的每一个字,都能轻而易举让我们跌落进旧时岁月,一不留神就瞥见尚幼年的自己以及父母正当年的模样……那些蒙上了一层灰尘的日子像没有过塑的黑白照片,如同电影画面似的在脑海中一帧帧闪过。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偶尔禁不住怀疑:难道,我已经老了?不然怎么这么喜欢回忆过去。可是你明明是处在20岁的花样年华啊。很多人喜欢怀旧,不止你。像小编我,就尤其喜欢老物件。 今天,我们淘到了不少池州基层民众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生活器具,以及有意思的小物件。它隐藏在平民历史深处,却正在消失。我们试图将附着寻常人生情感的老物件,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彰显。一波怀旧风,使那一段往昔渐渐清晰,慢慢温暖。 让男生血脉喷张的东西!诞生于中国民间的手工玩具枪,以火柴棍为子弹可以发出响声的玩具枪,是60,70以及部分80后孩子们儿时心目中的“神器”,它承包了男孩子记忆里多少简单的幸福和快乐。现在民间少有人制作,面临被遗忘的边缘。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的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你家是否还留有一把老门上、柜子上经几代人摩挲而发亮的门环门锁门把手? 这些老物件,跟人久了,年代远了,也沾染上了人的灵气。你看,圆润的把手,平滑的表面,分明是一种人性的痕迹。我们甚至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它的温暖,以及它自己的生命事件。 这是一把篦(bì)子,有关它的记忆,你停留在几岁?会不会也和小编一样,剪断了发,也剪掉了和头上的虱子奋力抗争的那些日子?不敢回想那些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木质工艺经久不衰,但随着科技进步洗衣机的出现,我们的双手渐渐从洗衣盆中获得解放,这样的搓衣板已渐渐不再流行。记忆中小溪畔捶打,一寸一寸揉搓衣服,妈妈的身影单薄又温暖。现在这个东西,更多被用作惩罚工具~~ 很多人对军人天生有种情怀,喜爱部队的一切,除了生死。常见的除了军装、迷彩,还有这军用水壶。这些酒壶很多时候是人们为了方便、精美、时尚、崇尚西文牛仔风格的需要而购买和收藏的。你家里有当过兵的长辈么,你和它的不解之缘是怎么结下的?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呀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一只顽皮的小老鼠给无数的童年增添了多少乐趣。常常停电的小时候,将这灯搁在房间最佳的位置,就着光吃饭做作业(用的还是“英雄”牌钢笔)。身旁,就是接着剥着棉花、或者包米粒的奶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两天朋友圈看到一张图,“不远千里终于回到家后,看到奶奶用我们不穿的旧衣物纳出的鞋垫,很是精美。”小时候,一直不知道奶奶最晚纳到什么时候,只记得睡了一觉睁开眼,仍能看到一个穿针引线的影子和烛光一起在墙壁上摇曳。然后某一天起床,一双干净整洁的新鞋子就放在床头了。 由于南方的灶台设计,这风箱似乎不常见,但在北方农村的厨房,这几乎是必备的。那时候没电,也没鼓风机,煽风点火,全靠它了。呼哧呼的哧烟熏火燎中,灶台边很快便是热气腾腾刚烹饪好的佳肴,对,还有锅底嘎嘣脆的锅巴。冬天,炉火旁蹲一会儿,不小心还能打个盹儿。尽管外面可能是鹅毛大雪,寒风凛冽,但那感觉,别提有多暖多美好~ 这儿没有司马光砸缸,但有今天我们开起玩笑,谈起这个小时候的“伙伴”司马光,口条不顺一时说瓢了的“司马缸砸光”的故事。小学的我们一定想不到,这故事还能有这样的后续发展。 这样的理发工具见过吗?情怀满满的老物件,打小理发都是用它。看见它,就好像看见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一块稍宽敞的地面,旁边生着一枚炉子,上面坐着热水壶,旁边是一方木凳和凳子上一瓷盆,需要理发的人自己招呼着倒上热气腾腾的水,先湿了头发等着师傅理。那年代也没什么过多发型要求,剪寸头,剃胡须。场地虽小,但全套的家伙什儿,已满足那个年代对理发的基本需求。 它算不上老物件,但却能轻易从遥远的记忆里散发出浓郁的香。尽管池州的山水养人,但随着近日天气转凉,皮肤还是不可避免“饥渴难耐”。现在我们可以用的护肤品种类繁多,但以前可没这么好的条件。一盒蛤蜊油,冬天手都靠它了。 这些都不是古董。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有一份意义价比万钱的玉盘和珍羞。倘若你家有30年以上历史的‘老物件’,不要轻易舍弃。 它们不仅有收藏价值,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据说池州的70后全认识,80后认识一半,90后能认识三个就不错了! 可,90后的小编我,为什么都认识…… 本期有奖互动话题本期话题是“你都见过或用过哪些老物件,说说印象中和它有关的小故事?”。(我们将选取一条最佳留言赠送致闺蜜红茶一份,下期公布中奖名单。) 上期中奖:恭喜“简单回忆”为上期幸运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