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5月,池州市委决定选派一批干部到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池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领导迅速找王国全谈话,准备让他来挑这担子,并且说,干三个月之后换人去接替,结果,他的“任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了后来的三年。   景由人变,让田园山水转身

石台县仁里镇三增村的总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山场一万九千多亩,人口一千零几十个,人均耕地不到零点六七亩。由于山高坡陡,尽为石灰石,难以长出良木,也成不了森林,属于天生落后的山村,所以县委、县政府将该村作为重点贫困村进行帮扶。

仁里镇三增村的山川地貌给了王国全联想:山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在人们观念中的“穷山恶水”实际上都是心境的产物。古语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三增村祖祖辈辈生活在山石包围的村庄,虽不见幽深,但那岩石林立,大地铺盖着的灌木杂草却无例外的遵循着春叶绿、秋草黄的自然规律,俨然属于标准的中国风景。同样的场景,如果换一副心境,或许就是人们朝思暮想的地方。这里有流水、有小桥、有田地,也有古树古藤,为什么守着好的风景受穷呢?为什么不包装打扮一下招睐客人呢?他觉得,三增村的文章应该就是一篇山水文章。他马上行动起来。利用村里闲置、撂荒的土地,不管是大片、小块,还是不规则的山坡、山脚地,统统都利用起来,撒下菊花、玫瑰、芍药种子,把全村的田园和山地当成花卉基地来布置规划,加上茶园、青梅以及富硒稻、油菜的点缀,整个村庄很快就活泼漂亮了起来,极有观赏性,同时又能获得花卉植物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仁里镇三增村从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菊花摄影文化节,吸引了不少旅游和摄影爱好者驻足、留连,许许多多的游客、摄影者用他们的视角和镜头对外界宣传三增。菊花摄影文化节的举办,不仅直接带动了农家富硒类大米、茶叶、木耳、香菇、菜籽油等特色产品的销售,而且还培养了老百姓的旅游与商业融合意识。他还请到高校专家和学者来村,帮助编制高规格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规划,助推旅游富民战略。

根据总体规划,一方面依托古徽道路线,建设旅游步道、环村步道、田园步道和农事步道,形成了一个有流水、有石桥、有亭廊的景观格局,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另一方面建设娱乐休闲文化广场,组建农民腰鼓队、锣鼓队、广场舞健身队,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原生态观瞻。三增村的“观赏园、民俗园、农民文化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和药王谷”正在从图纸上一步步走向地面。

六大变化,成就感油然而生

从三增村人居和治理层面说: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环境脏乱差、“双基”建设历史欠账多。长期以来,因为失管、失控形成的积弊,导致村内矛盾多、风气差,告状的、上访的、写人民来信的多,整村一盘散沙、乱象环生。村里的很多工作在全镇和全县排名,多是处于倒数或垫底的状态,乏善可陈。各个方面积重难返,恶性循环,饱受诟病。但是,经过了三年,今天的仁里镇三增村跟过去是彻底不同了。这几年,经过痛定思痛,脱胎换骨,重塑自我,从班子建设到村庄环境,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完全走出过去的泥淖和误区。三增村已逆袭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农村富庶地、旅游观光地。菊花、富硒米、富硒茶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菊花节、药王谷、民俗、田园风景,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人和摄影者。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很难有作为的。仁里镇三增村落后,主观原因是村干部没有威信,村领导班子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

到三增村后,王国全最先入手的是统一干群思想,其次是发展产业。只有落实了产业,村民才能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社会才能稳定,各项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他从村“两委”班子建设抓起,组织“两委”人员和党员外出考察,拓宽视野,学习别人好经验、好做法,统一大家干事创业思想和发展共识,拓展思路。围绕党支部建设,建立一套符合本村实际,又具有长效机制的规章制度,将“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来。用真诚把走出去的优秀人才请回来,补充村“两委”新鲜血液。三年来,村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创新力和引领力全面得到加强,党建工作从过去的有名无实到达标,再又跃升为全县的示范点。“七彩三增”荣获第一届“全县十大党建工作品牌”。

特色产业引人注目。石台县是一个富硒集聚区,王国全专门请来土壤专家对村域土壤和农产品进行精准测定,进一步实证土壤富硒资源,坚定发展富硒生态特色产业。先后引进菊花、中药材、富硒水稻种植以及养鸡养猪等项目,吸纳各类投资千余万元;先后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多处,总面积共计亩;围绕产业,配套建成5个扶贫车间,吸纳本村劳动力强弱不等者务工,以广泛增加农民收入。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用变废为宝的本领,盘活“死”资产,化“无形”的资产为“有形”资产。以村集体的名义,引入光伏发电、注册“三增村富硒农产品商标”、成立“三增富硒生态农产品合作社”。从年开始,三增村就用募集资金10万元,设立村爱心基金,作为政策的补丁,用于非贫困户家庭的助学、敬老养老、好人好事的奖励等事项。产业基地的多样化、规模化,使集体经济从无到现在突破30万元。

环境是个最碍观瞻的问题。村庄环境脏、乱、差,既污染视觉,又滋生蚊蝇,对卫生健康十分不利。为搞好整治,王国全计划将村口以及主干道边的六十棺葬坟迁出视线外,以消除祭祀残留的纸片、塑料等杂物形成的垃圾。可是,如果说活人的工作尚还能做,那么要解决死人的问题,则是要比活人的问题难得多。他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下定决心,以大量的工作、反反复复的上门,求取最佳成果。白天没有做通的工作,夜里接着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肯定。前后只一个月时间,便将列入范围的坟墓全部进行了迁移处理。村容村貎顿时焕然一新,起到了良好的移风易俗作用。与此同时,王国全带领大家对村小学校舍、村卫生室、村民服务大厅以及自来水工程也进行了大面积地改造和功能提升。

一切为了村民,一切利于村民。三年来,全村累计疏通河道10里、加固河坝米、渠道硬化米以及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还安装路灯近盏、花草绿化多平方米,村容村貌换新颜。三年来,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的项目资金累计达到多万元。该村的贫困发生率由初期的百分之二十六点零七,直降为“零”,四次第三方评估满意率达百分百,先后荣获石台县“脱贫攻坚红旗村”和“基层党建红旗村”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创建“七彩三增”党建品牌,跻身第一届石台县“十大基层党建品牌”,他个人连续三个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工作队队长。

百姓认可,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个千人之村,人面不同,家况不一。有的人没有生产技能,有的人身体残疾,有的人举债度日,有的人长期病魔缠身,挣扎着过日子。也有的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各种苦难,百般景象,一言难尽。这一切的一切,他用了近三年时间,彻底把它们理清了、捋顺了、抚平了。

初到三增村,开始发展产业,有人说他好高骛远,冷言冷语的,他默不作声的听着。被别人误解,甚至指责时,他也是甘心忍受。这些发展之外的无形压力,虽令他短暂出现过彷徨、焦虑和后悔,但他挺过了一道道难关,而促使他坚持和奋进的力量之源,是三增村的老百姓,更是肩上的责任,是共产党人的担当!

在这三年,一千多个日子里,他工作、吃住在村,没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他与三增村父老乡亲同欢喜、共忧乐。群众可以随时到村找他,无论是反映问题,还是要求解决问题,也或是有其他诉求,他都认真接待,耐心倾听,尽力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他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介绍务工,安排就业,推动消费扶贫,将疫情影响的损失降到最低,促进了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为县摘帽贡献了三增力量。他也曾因劳累过度,突患“黑头晕”而栽倒,眼睛见不得光,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三夜。他把老百姓称为父老乡亲,老百姓就把他当成贴心人。只要他人在村庄,到了晚上都排着队找他聊天,说掏心窝子话。

现今,三增村百姓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自豪,人人都由衷地对党和政府表达着感谢。当地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未来可期,故事还会继续

仁里镇三增村脱贫已成过去,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如期实现。三年的驻村,他和他的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韶华;三年的驻村,他和他的团队倾尽全力,事毕功成;三年的驻村,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百姓认可,胸怀成就感。

未来可期。三增村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助力三增村有更多的增产、增收、增益,有更多的量增、质增、品增。面向未来,“增”将是三增百姓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旋律。石台县仁里镇三增村将进一步聚焦各界目光、吸引更多的游客,成为村民安居乐业和城里人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王美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izhoushizx.com/czsjj/12763.html
------分隔线----------------------------